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“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,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,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”。青岛科技大学素有“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”之称,学校立足国家战略与山东省“十强”产业转型升级需求,针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“学校育才与企业用才脱节、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割裂”的痛点,探索构建了“供需连通・产教融通・培养贯通”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。

图1 教学成果简介
供需连通的“双锚定”机制创新:突破传统工科“被动适应”局限,构建“国家战略+区域产业”双锚定机制,锚定“科技自立自强”需求与地方现代化工业体系,搭建行业企业对接平台,实现“招生即对接产业、毕业即服务战略”的培养目标,推动人才培养与战略需求同频共振。
产教融通的“双主体”制度创新:打破“学校单主体”培养格局,建立“校企双主体、权责双明确”协同机制,成立双理事长牵头的学院理事会,将企业需求融入学生培养全流程,促进学生创新成果向企业实际价值转化。
培养贯通的“双螺旋”模式创新:突破本科与硕士“分段培养”壁垒,创新“学制贯通+能力贯通”一体化模式,构建“基础能力-专业能力-创新能力”阶梯式培养体系,确保学生工程能力持续进阶,工程实践水平获用人单位高度认可。
近三年,学校获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5项、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24项、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27项,获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5项;研究生100%参与教师工程科研项目,获国家级、省级创新竞赛奖项1100余项,2009级研究生校友王伟获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。目前,该成果在省内10余所高校推广应用,累计培养学生500余人,为高端化工、新材料等领域输送了大批具备技术创新能力、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卓越工程师。
(2)解决的教学问题
战略适配性不足问题:如何突破传统工科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战略、区域产业需求脱节的局限,打破“重学术轻工程”的路径依赖,培养能解决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的创新人才。
产教融合浅层化问题:如何破解工程类研究生培养中“学校单主体、课堂单场域”的困境,打破校企资源壁垒,解决“企业参与度低、实践教学碎片化”难题,切实提升学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。
培养体系碎片化问题:如何改变本科与硕士阶段“分段式培养、课程与实践脱节”的现状,构建“课程-实践-科研”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培养范式,实现从“知识积累”到“能力跃升”的系统性成长。